| 当前位置: | 安博电子官方网站_安博(中国) | > 资讯中心 > 专题报道 |
绿能蓄动白凿山——广西南宁抽蓄上水库工程蓄水侧记 | ||||||
| ||||||
高山蓄琉璃,翠微共云飘。 在南宁第一高峰白凿山顶,长度接近500米、高度超过90米的水库大坝雄伟矗立,随着南宁抽蓄上水库重达129吨的进出水口闸门平稳下落,这座国家“十四五”能源重大工程下闸蓄水,标志着广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迈入投产发电新阶段。 以“绿”蓄能 广西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,总投资约80亿元,安装4台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,年设计发电量16亿千瓦时。它拥有亮眼标签是目前南宁市在建的能源领域投资最大的项目,也是广西首座率先开工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。 项目位于武鸣区太平镇,利用群山环抱和上下游山体落差较大的有利地形,设计建设上、下两座水库,并在山体中间位置建设电站厂房。计划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周边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富余电力,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储存,在用电高峰期再开闸把上水库的水放到下水库,利用两座水库之间的地势和水流落差推动水轮机转动,并转化为电能发电,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。 作为电站建设的主力军,工程局相继中标南宁抽水蓄能电站通风洞、交通洞土建工程和上水库土建工程。通风洞长1420米;交通洞长1645米;挡水坝高达92米,顶部长近500米,上水库正常蓄水位776米,总库容640万立方米,相当于半个西湖的容量。土石方开挖约734万方,混凝土面板浇筑面积46000平方米,相当于110个篮球场。 2025年底,南宁抽蓄电站全面投产后,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5亿千瓦时,相当于110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量,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万吨,开启广西以抽水蓄能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里程。 以“精”破局 闯关夺隘、向难攻坚。上水库位于山势陡峭的白凿山顶峰,地质条件复杂,施工场地狭窄,雨季连绵漫长,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挑战。工期紧、任务重、地质复杂、安全风险多,面对挑战,项目建设团队不降低一丝一毫标准,运用“技术赋能、垂直管理、党建引领”三大抓手,克服了准备期、主体工程施工期等不利影响,战胜了征迁困难、暴雨洪水、塌方岩爆、地下水渗漏等重重考验,10个月完成通风洞隧道施工;17个月完成交通洞隧道施工,提前30天完成施工任务,成功再中标上水库土建工程,用专业敬业精品人品,书写下了能源建设的奋进篇章、绿色低碳的生动注脚。 2023年2月1日,项目开工。 2023年2月28日,上水库导流洞正式施工。 2023年10月18日,上水库导流洞贯通。 2024年4月20日,大坝趾板首仓混凝土浇筑。 2024年10月15日,闸门井开挖完成。 2024年12月18日,大坝封顶。 2025年4月1日,大坝面板首仓混凝土浇筑。 2025年4月4日,闸门竖井衬砌混凝土浇筑完成。 2025年5月3日,进出水口闸门下闸完成。 2025年9月11日,上水库面板混凝土浇筑完成。 是攻坚,更是决战。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,下闸蓄水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重要的系统工程,需要统筹推进大坝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筑、机组闸门安装调试等数项关键环节,涉及土建、机电、金属结构安装等多条战线。各环节紧密衔接,任何一环出现滞后,都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推进。为确保蓄水节点顺利完成,项目建设团队以统筹优化为抓手,通过动态调整进度计划、强化各工序衔接、创新采用分区分段协同施工的方式精准调度资源,精细化现场管控,第一时间解决技术与进度瓶颈,工程安全质量全方位受控,建设者们以“日保周、周保月、月保季”的节奏,将一个个“不可能”变为现实。 2025年10月17日,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上水库顺利通过蓄水前验收,至此,持续32个月的上水库建设任务基本完成,进入蓄水新阶段,迎来投产运营倒计时。 以“新”铸碑 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预警”,从“粉尘噪音”到“低碳静音”,从“结果验收”到“过程可控”,在南宁抽蓄上库施工现场,技术创新元素无处不在,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设备的全过程运用成为提升项目质量水平和施工效率的“倍增器”,赋予工程更规范的管理、更高效的推进、更优质的服务,为广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绿色动能。 新技术管理提升,释放“新活力”。“智慧工地指挥中心”无疑是高效施工保障的“最强大脑”,将施工现场关键数据点实时集成与联动,使复杂的施工现场转化为实时可见、可析、可管的数字孪生体。让管理从“被动响应”迈入“主动预警”,实现了全局决策的科学化与精准化。建成投用我国首座抽水蓄能重卡换电站,设置1个车道和5个电池仓位,配置4台300千瓦充电机和20辆电动重卡,可实现3~5分钟快速换电,每年可节省燃油消耗68万升,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吨,使施工现场的“低碳静音”模式成为现实。 新工艺技术赋能,激活“新引擎”。将门槽埋件的安装与一期混凝土浇筑深度融合,通过预埋精准的支承托架、引入全站仪和专用的数字检测装置,集成数字化实时监测技术,安装全过程进行实时、动态的精度监控和调整,实现安装精度从“结果验收”到“过程可控”的转变。同时解决传统二期混凝土施工存在的工序复杂、工期长、材料浪费多、结合面质量难保证等问题,避免因精度偏差导致的返工损失,提升整体安装质量与效率,实现质量、安全、工期和成本的有效控制,节约混凝土约130立方米,减少工期25天。 新材料创新应用,破解“关键点”。项目地处华南湿热气候环境,在此环境条件下首次采用CBMS硅基塑性密封止水材料用于面板止水施工,有效解决传统塑性材料老化变质、低温硬化脆裂、高温软塌等问题,有效提高止水系统的可靠性,同时,在施工及服役期间无溶剂挥发,大幅度减弱对环境的影响。项目团队在隧洞衬砌、启闭机房、配电房等高支模区域,全面采用盘扣式钢管脚手架,部件标准化程度高,损耗率低,周转次数多,取消了传统承重排架搭设约3400立方米,最大程度上实现节材与提效的统一。 新设备提质增效,注入“新动能”。智慧工地的最终落脚点是“以人为本”,项目在华南抽蓄工程领域首次应用云车平台,极大程度简化施工流程,有效缩短闸门井混凝土施工时间,减少了工序转换与人员投入,提高了门槽安装精度和质量稳定性,促使施工效率提升30%以上。项目团队在支护作业中,采用高臂钻等大型设备替代传统排架作业,直接减少排架搭设拆除、相关设备周转等时间及规避工序衔接损失,直接节约排架搭设面积约117530平方米,每层边坡工期节约15天。 以“生”共美 以科技赋能生态修复,庄严承诺绿水青山。为了保护白凿山的水土生态,项目严格按照“避让措施”和“减缓措施”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。保存占地区熟化土用于植被恢复、移栽珍稀植物。在现场采用围挡封闭、雾炮机降尘、定期洒水等方法控制扬尘,保护空气质量。在边坡治理中采用绿色有机材料覆盖、优选适宜植物种植等措施,使植被恢复速度提升超过50%,最终植被覆盖率可达90%以上,让裸露的岩土重披绿装。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,物尽其用的循环智慧。项目对施工总体布置进行优化,应用BIM技术对土石方工程进行模拟,精确计算土方和石方的数量和体积,减少材料能耗、临时道路场地土石方开挖等,材料重复使用率提升30%以上,节约土石方开挖约261000方。并通过破碎机将施工期间产生混凝土块破碎成再生骨料,用于临时道路铺设等措施,促使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达80%以上。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,珍惜每一滴生命之源。项目混凝土拌合系统、砂石加工系统分别采用“三级沉淀”与“螺旋分级机+DH高效(旋流)处理器+板框压滤机”串联逐级处理工艺,系统尾水经处理后进入清水池,回用于砂石料加工系统,实现了施工废水的净化与循环再利用,废水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通过设置雨水收集池,有效收集库盆内雨水,用于项目的生产用水与道路降尘,实现了“废水资源化,雨水价值化”。混凝土养护环节,利用雨水收集池并采用自动喷淋、保水土工布覆盖等措施,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,极大减少了水分的无效蒸发和自然水的浪费。管理中心、施工营地共设置两套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,使用至今累计处理生活污水约113万吨,并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,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。尾水用于绿化灌溉、车辆清洁等。生活区统一安装节水龙头与感应洁具,使生活用水量下降30%以上,将节水意识融入每一位建设者的日常生活。 平湖渐出、斜树倒影、水鸟掠湖,白凿山上的生态画卷与南宁市的经济图景在此交融,守住了生态绿意,满载了民生希望,持续激活八桂大地的无限生机与可能。 上水库工程初期 上水库工程中期 上水库工程开始蓄水 | ||||||
|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